育兒照護

孩子抵抗力的好壞-淺談培養與破壞

在我的觀念裡小朋友是需要陪伴的,並不是一個充滿遊戲組的遊戲空間就是一個對小朋友好的地方。就算是小朋友在玩樂時,也同樣需要大人的觀察、引導與協助,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托嬰中心的專業理念與目的。讓小朋友在該發展的階段給予對的發展刺激,以發展出對的行為表現。

難得早上有空獨自一人在早餐店吃著早餐,隔壁桌來了位媽媽帶著約莫1-2歲的小孩。還沒坐穩呢,這位忙碌的媽媽立刻拿出一瓶消毒液之類的東西對著桌上猛噴,由於他噴的範圍很廣,很難不發現他的這個動作。接下來食物上場了,小朋友因為自己吃東西食物掉落在桌上,所以用手拿起桌上的食物塞進嘴巴,只見這位媽媽立馬將食物打掉,斥責孩子一番,說這是髒髒的東西不能吃。

我一臉疑惑的想,剛剛他不是已經用消毒液噴過了整個桌面了嗎,怎麼還會有髒髒的東西呢。這髒髒的東西指的是桌上的細菌,還是剛剛她噴出去的消毒液呢?真的不知道這小孩是被保護在一個怎樣的環境裡。

也許很多人不知道,小孩的免疫力不是天生的,是需要靠後天培養的。母體傳給小朋友的抗體在4-6個月時就會逐漸減少,所以抵抗力的好與壞是看二件事,第一件是後天的培養,第二件是後天的破壞。

  • 後天的培養

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生活圈的接觸範圍也逐漸擴大,這時小朋友會接觸的的病菌也會隨之增多,若能夠透過每次少量的接觸病菌,而在自己身體裡面慢慢培養對病菌的抵抗力,這樣長大以後抵抗力自然就會好。在此強調,我所說的是少量且多次的接觸不同病菌,並非是像公共場所人多且病菌種類複雜的地方。但是現在多數的家長,不願讓小孩在地上爬,怕危險怕髒,也不太願意帶小孩出門玩,出門不是安置在推車上,就是抱在手理。保母到家後洗手是必然的,但還要求要穿隔離衣、戴口罩、包頭髮。我不懂若不給小孩這些培養抵抗力的機會,那如何期望小孩長大了會有好的抵抗力呢。活在高度衛生、低病原體的環境中,孩子在免疫力發育的重要時期,沒有辦法獲得適當的刺激,日後即便接觸到一點點的細菌、病毒都很容易感染。

  • 後天的破壞

前陣子遇到一個小朋友約莫1歲,腳踝上長了一個水泡,雖然不知道這水泡是如何產生的,但是因為小朋友並沒有其它不舒服的症狀或特意抓水泡的行為,所以我建議家長可以再觀察,水泡應會自行吸收。隔天,家長帶著一包藥袋,裡面有一瓶抹的藥,三天份的藥粉,以及一罐藥水。

我不是一個會反對看醫師的人,但我是一個相當不建議孩子經常使用藥物的人。小孩在6歲以後的免疫系統才會成熟到跟大人一樣,但不是說6歲一到免疫力就自然會變好,必須要一段長時間不斷的訓練小孩的免疫力,才能讓孩子足以應付6歲上小學後的複雜生活環境。

但現在的家長多數不願意自己去瞭解如何照護、觀察小孩的疾病進程,總是在小孩一開始有問題時,就帶著孩子往醫師哪兒跑。而醫師也很多並不會告訴家長,藥物經常性的使用對小孩免疫力是一種破壞,對小孩的身體是一種傷害。由於多數家長認為看醫師已經付了掛號費,又排隊排那麼久了,沒有拿點藥就會覺得這醫師不好;而醫師也會順應家長看醫師就是要開藥的期望,在健保範圍內開藥給病人。

偶而我會遇到大約3-4個月就會厭奶的小朋友,一般我會先觀察是否為病理性厭奶(也就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所導致的厭奶),若並非如此,我就會建議添加副食品。但很多家不喜歡太早添加副食品,所以之後就會去找醫師檢查。當然,每個醫師的觀點與看法不一樣,有些覺得4個月吃是可以的,大多卻都會給予促進食慾的藥物,來增加小朋友的奶量。每當我拿到這些藥物時,我不禁都會懷疑,難到副食品比藥物還恐怖,為何家長都寧願讓小孩吃藥,也不要試著吃食物。

台灣醫療進步、健保普及,讓很多人喪失了一種自我照護的能力,反正看醫師很方便,反正吃藥也不用錢,反正趕快好比較重要..等等,但這些都是在破壞小朋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抵抗力,更何況在小時後家長不見得有用正確的觀念在培養小孩的抵抗力。等到長大了,小孩的抵抗力依舊不好,家長通常不會覺得是自己以前過度保護,過度用藥的結果。